理计价低,过磅价高
理计价和过磅价是钢材交易中两种常见的计价方式,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计价依据不同
-
理计价 :根据钢材的体积和密度(理论重量)计算,公式为:
$$\text{理论重量} = \text{长} \times \text{宽} \times \text{厚} \times \rho$$其中$\rho$为钢材密度(如7.85g/cm³)。 示例:2.0×1220×2440mm的钢板,理论重量为2吨,但实际厚度可能为1.82mm,理算价格会高于过磅价。
-
过磅价 :通过实际称重(检斤)确定钢材重量后计算,结果更精确。
二、价格差异原因
-
理论重量与实际重量的偏差
钢材生产存在公差,实际厚度通常小于标称厚度(如2mm厚板实际可能为1.82mm),导致理论重量(4050元/吨)高于过磅重量(约3820元/吨)。 公式示例: $$\text{过磅价} = \frac{\text{理论价}}{1 - \text{重量偏差率}}$$
重量偏差率一般为9%-12%。
-
成本与定价策略
理算价格用于预算和计划,允许一定偏差以平衡生产与成本;过磅价用于最终结算,需精确控制重量。
三、应用场景对比
- 理计价 :适用于采购计划、库存管理等环节,方便快捷且误差范围可接受。- 过磅价 :适用于销售结算、质量验收等需要精确重量的场景。
四、换算关系示例
若理算价为4050元/吨,重量偏差为9%,则过磅价计算公式为: $$\text{过磅价} = \frac{4050}{1 - 0.09} \approx 4450 \text{元/吨}$$
(公式中1-重量偏差为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比例)。
总结
理计价因理论重量偏大而价格较低,适合预算和规划;过磅价基于实际重量,价格更高但更精准,适用于最终交易结算。实际操作中需结合行业标准(如GB/T 709-88)和合同条款综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