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是一种急性肠道炎症,因在小肠或结肠的坏死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假膜而得名。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信息:
1. 定义
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itis)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常发生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大手术后。其主要特征是肠道黏膜表面形成假膜,导致严重的肠道炎症。
2. 病因
- 主要致病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是主要病原体,其产生的毒素(A毒素和B毒素)会破坏肠道黏膜,导致炎症和坏死。
- 诱发因素:
- 抗生素使用: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喹诺酮类等)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使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
-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肠道手术史、抑酸剂使用等。
3. 症状
- 主要症状:
- 腹泻:水样便,严重者每日可达数十次,甚至出现海蓝色水样便。
- 腹痛和腹胀:通常位于下腹部,严重者可能出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 发热:多为中等发热,重症患者可能出现高热。
- 毒血症:如心动过速、定向障碍、意识模糊,甚至休克。
- 病程:症状多在抗生素使用期间或停药后1-2周内出现,起病急,病情轻重不一。
4. 诊断
- 检查方法:
- 粪便检查:检测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即使细菌培养阴性,毒素阳性也可确诊。
- 肠镜检查:观察结肠黏膜表面是否有黄白或黄绿色假膜,是快速且可靠的方法。
- 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如感染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5. 治疗
- 一般治疗:
- 停用所有抗生素,避免病情加重。
- 饮食调整:选择易消化、流质饮食。
- 药物治疗:
- 首选药物:万古霉素,口服,疗程7-10天。
- 其他药物:甲硝唑、非达霉素、利福昔明等。
- 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危重、出现肠梗阻或肠穿孔的患者。
- 粪菌移植:用于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
6. 预防与注意事项
-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慢性疾病。
- 及时就医:如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尽早到消化内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假膜性肠炎是一种严重但可治疗的疾病,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对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