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胃病的“根治”需以停药为前提,并配合黏膜修复及对症治疗。以下是规范化的药物选择及治疗策略:
一、核心治疗药物
-
胃黏膜保护剂
-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可在胃黏膜形成保护膜,隔离胃酸侵蚀,促进修复。
- 硫糖铝/吉法酯:通过物理屏障保护黏膜,减少药物和胃酸对胃壁的刺激。
-
抑酸药物
- 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为黏膜修复创造低酸环境。
- H₂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适用于轻中度胃酸抑制需求。
-
对症治疗药物
- 抗酸药:铝碳酸镁咀嚼片、氢氧化铝,快速中和胃酸,缓解烧心、反酸。
- 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改善腹胀、恶心等动力不足症状。
二、关键治疗原则
-
停用致病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抗生素等需立即停用;若必须长期用药,可更换为对胃黏膜刺激较小的药物(如选择性COX-2抑制剂)。 -
调整用药方式
与医生协商调整原有药物剂量、剂型(如肠溶片)或服药时间(如餐后服用),减少胃刺激。 -
黏膜修复周期
规范用药疗程(通常2-4周),避免自行停药。例如PPI需连续服用至少2周,铋剂疗程不超过8周。
三、辅助措施
- 饮食管理:避免辛辣、过硬食物,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摄入,减少黏膜刺激。
- 定期复查:胃镜或呼气试验监测黏膜修复情况,评估是否需调整方案。
注:根治需以消除病因为基础。若因病情无法停用相关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需长期联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并密切监测胃黏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