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体与病因
- 主要由草绿色链球菌(占多数)、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等引起。
- 常见于存在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或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因血流异常导致内膜损伤,微生物易附着繁殖。
2. 典型症状
- 发热:最常见症状,多为不规则热(37.5-39℃),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 全身症状:乏力、体重减轻、贫血(约70%患者出现进行性贫血)。
- 心脏表现:心脏杂音(80%-85%患者可闻及)、心悸或心力衰竭。
- 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指/趾疼痛性红色结节)、Janeway结节(无痛性红斑)等。
- 栓塞症状:赘生物脱落可导致脑、肾、脾等器官栓塞,表现为偏瘫、腹痛、血尿等。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需结合血培养(阳性率75%-85%)、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或瓣膜损害)及临床症状。
- 治疗:
- 抗生素:首选大剂量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疗程通常4-6周。
- 手术:若出现严重瓣膜损伤、赘生物较大或感染无法控制,需手术置换瓣膜或清除感染灶。
4. 预防
- 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操作。
- 高危人群(如心脏手术患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总结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程较长,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多器官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