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又称热性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至38℃以上时发生的惊厥
1. 定义与病因
定义: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在体温急剧升高时出现的全身性抽搐、意识障碍和肌张力增高等症状,通常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疾病中
病因:
- 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 癫痫:如果孩子患有癫痫,也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的症状
- 遗传因素:部分孩子的高热惊厥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 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糖原累积病等,也可能引发高热惊厥
- 环境因素:如气温变化、情绪波动等,也可能诱发高热惊厥
2. 临床表现
- 全身性发作:表现为全身骨骼肌的强直性、阵挛性抽动,四肢僵直或抽动,多伴有意识不清、双眼上翻、口唇青紫、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大小便失禁等
- 部分性不对称发作:如局部抽动,多涉及一侧面部肌肉或一肢体,还可能伴有失神发作等
3. 发病机制
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遗传、生化异常等因素有关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如患儿有高热病史,在体温急剧升高时出现抽搐等症状,且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和代谢性疾病,即可诊断为高热惊厥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类型的惊厥进行鉴别,如颅内感染、代谢性疾病、癫痫等,需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5. 治疗与护理
紧急处理:
- 迅速降低体温:使用物理降温法,如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处,同时口服退烧药
- 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小儿的上衣扣子和皮带,将头侧向一边,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 避免过度干预:不要试图用东西塞到口腔里,也不要试图掐人中穴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6. 预后与预防
预后:小儿高热惊厥的预后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孩子在6岁后不再发作。部分孩子可能转化为复杂性的热性惊厥,预后较差,可能转化为癫痫
预防措施:
- 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提高身体免疫力
- 合理使用药物:在发热时要遵医嘱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使用具有刺激性的药物
-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避免引发高热惊厥
7. 家庭护理与心理支持
家长应学习紧急处理方法,保持冷静,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尽快就医
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病症,家长应了解其定义、病因、症状表现、治疗与护理方法以及预防与日常护理要点,以便在孩子出现高热惊厥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