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是心脏外层双层膜结构(心包脏层和壁层)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感染、自身免疫异常、代谢性疾病或外伤等。其本质是心包因急性或慢性炎症导致渗出、增厚、粘连甚至钙化等病理改变,可单独存在或作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表现。
一、临床分型与病因
-
急性心包炎
- 常见于细菌(如结核杆菌)、病毒(如柯萨奇病毒)或真菌感染,也可由尿毒症、肿瘤、心肌梗死等非感染因素引发。
- 典型症状为胸痛(心前区或胸骨后锐痛,深呼吸、咳嗽或体位变动时加重)和心包摩擦音(听诊特征性搔抓样杂音)。
-
慢性心包炎
- 多由急性心包炎未完全治愈发展而来,表现为心包增厚、缩窄,限制心脏舒张功能。
- 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腹水及肝大等。
二、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 胸痛伴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如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
- 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包积液(液性暗区)或心包增厚。
- 心包摩擦音听诊及心包穿刺活检(慢性病例)。
-
治疗原则:
- 急性期:以抗感染(如抗生素)、抗炎(非甾体药物或秋水仙碱)为主,合并心包积液时需穿刺引流。
- 慢性期:严重缩窄者需行心包切除术以解除心脏压迫。
三、疾病严重性
- 轻症患者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若进展为心脏压塞(大量积液导致心脏受压)或缩窄性心包炎,可能引发休克、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注: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