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性中毒(施药过程中发生)
-
操作不当
- 配药时药液污染皮肤未及时清洗,或下风处配药导致吸入农药过多。
- 施药方法错误,如逆风喷药、多台器械同时作业未保持距离,造成相互污染。
-
防护措施缺失
- 未穿戴防护装备(如长袖衣物、手套、口罩等),赤足露背喷药。
- 喷雾器械漏药或故障时徒手修理,甚至用嘴吹堵喷头,导致农药接触皮肤或误入口腔。
-
环境与时间因素
- 连续施药时间过长,皮肤和呼吸道吸收药量超标。
- 高温时段(如正午)施药,皮肤毛孔张开易吸收农药。
-
人员管理问题
- 让儿童、孕妇、体弱者或皮肤破损者参与施药。
二、非生产性中毒(日常生活中接触)
-
误用或误食
- 误服农药(如用高毒农药灭蚊、治癣)或食用被污染的粮食、蔬果。
- 用农药空包装装食物或饮品,导致误食。
-
环境污染
- 施药后田水泄漏或清洗药械污染水源,饮用后中毒。
- 接触农药残留的土壤或空气(如农药厂事故)。
-
自杀或投毒
- 故意大量服用农药自杀。
- 他人投毒导致中毒。
三、中毒途径与机制
-
吸收途径
- 呼吸道:吸入农药气雾或粉尘。
- 皮肤接触:农药直接接触皮肤未及时清洗。
- 消化道:误服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水源。
-
毒性作用
- 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蓄积,引发毒蕈碱样(腺体分泌增多、瞳孔缩小)和烟碱样(肌肉震颤)症状。
-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通过类似机制抑制酶活性,但毒性较低。
预防建议
- 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规范,穿戴防护装备。
- 避免高温时段施药,及时清理药械故障。
- 妥善保管农药,防止误食或污染食品。
若发生中毒,需立即脱离污染环境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