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病因(遗传性)
- 基因突变
- V2受体(AVPR2)基因突变:位于X染色体(Xq28),导致抗利尿激素V2受体缺陷,男性患者多见(X连锁隐性遗传)。
- 水通道蛋白2(AQP2)基因突变:影响肾小管水通道功能,可能导致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 遗传性病例多为完全表现型,病情较重,男性患者多于出生后即出现症状。
二、继发性病因(获得性)
- 慢性肾脏疾病
- 多囊肾、慢性间质性肾炎、严重肾功能衰竭、肾淀粉样变等。
- 尿路梗阻解除后
- 如双侧尿路梗阻解除后利尿异常。
- 电解质紊乱
- 高钙血症(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低钾血症等。
- 药物影响
- 锂盐(最常见)、地美环素、甲氧氟烷、两性霉素B、庆大霉素等。
- 其他系统性疾病
- 多发性骨髓瘤、干燥综合征、镰状细胞贫血等。
三、其他少见因素
- 饮食异常:长期过量饮水、低钠或低蛋白饮食。
- 妊娠期:胎盘加压素酶活性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解增加(需与妊娠期尿崩症区分)。
总结
肾性尿崩症的核心机制是肾脏对血管加压素(ADH)的抵抗,导致尿液浓缩障碍。遗传性病因占比较小但病情较重,继发性病因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停用可疑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