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急性起病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下降。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说明: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主要病因:约90%的病例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其他病原体(如病毒、支原体等)也可能诱发。
- 发病机制:感染后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引发炎症反应。
2. 典型症状
- 前驱感染:发病前1-3周常有链球菌感染史(如咽炎、扁桃体炎或皮肤脓疱疮)。
- 典型表现:
- 水肿:70%患儿以眼睑或面部水肿为首发症状,严重者可波及全身。
- 血尿:50%-70%患儿出现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茶色),持续1-2周后转为镜下血尿。
- 高血压:30%-80%患儿伴血压升高,严重时可引发头痛、呕吐甚至高血压脑病。
- 蛋白尿:尿中泡沫增多,约20%患儿蛋白尿达肾病水平。
- 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排尿困难或少尿。
3. 严重并发症
少数患儿在疾病早期(2周内)可能出现:
- 严重循环充血: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
- 高血压脑病:剧烈头痛、呕吐、惊厥或昏迷。
- 急性肾功能不全:尿量显著减少,血肌酐升高。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链球菌感染史、临床表现(如水肿、血尿)及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升高、补体C3下降、尿检异常)。必要时需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 治疗原则:
- 休息与饮食:急性期卧床休息2-3周,低盐、限水及蛋白质摄入。
- 抗感染:链球菌感染时使用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10-14天。
- 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如氢氯噻嗪)、降压(如硝苯地平)、纠正电解质紊乱。
- 重症处理:严重循环充血或肾衰竭时需透析治疗。
5. 预后与预防
- 预后:多数患儿(95%)可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尿检异常或高血压。
- 预防:积极防治链球菌感染,感染后定期监测尿常规。
若孩子出现血尿、水肿或尿量减少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