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且无目的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以下是该病的综合介绍:
一、核心特征
-
运动性抽动
常见面部肌肉抽动(如眨眼、挤眉、耸鼻),逐渐发展至摇头、耸肩、扭颈等动作,严重时可能出现蹦跳、踢腿等复杂运动。 -
发声性抽动
包括清嗓、咳嗽、发出异常声音,少数患儿可能出现不自主秽语或重复脏话。 -
共患病
半数以上患儿伴有多动症、强迫症、焦虑症、学习困难或睡眠障碍等,增加误诊风险。
二、临床分类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和类型,可分为:
-
短暂性抽动障碍
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单一或变化的运动抽动,病程短于1年。 -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抽动症状固定且持续超过1年,运动或发声抽动单独存在。 -
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同时存在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病程迁延,可能持续至成年。
三、治疗与管理
-
心理行为治疗
作为首选干预方式,通过认知调整、习惯逆转训练等缓解症状。 -
药物治疗
常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控制抽动,或针对共患病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
家庭与社会支持
家庭需减少患儿精神压力,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营造宽松环境。
四、预后与风险
- 预后:多数患儿通过早期干预可改善症状,预后良好;但约30%可能迁延至成年,甚至终身携带。
- 高发人群:5-10岁儿童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 风险因素:遗传、环境压力(如家庭矛盾、学业压力)、神经发育异常等均可能诱发。
如需进一步评估或治疗,建议至儿科、神经内科或精神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