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周围炎的定义
肾周围炎是指发生在肾包膜与肾周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中的感染性炎症。如果感染形成脓肿,则称为肾周围脓肿。
病因
肾周围炎的常见病因包括:
- 肾内感染蔓延:如肾盂肾炎、肾皮质脓肿等。
- 血源性感染: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病灶的细菌经血流播散到肾皮质,形成小脓肿,然后穿破进入肾周围组织。
- 经腹膜后淋巴系统侵入:来自膀胱、精囊、前列腺、直肠周围、输卵管或其他盆腔组织的感染由淋巴管上升到肾周围。
- 来自肾邻近组织的感染:如肝、胆囊、胰腺、高位盲肠后阑尾炎和邻近肋骨或椎骨骨髓炎等。
- 肾外伤或手术后感染:如肾、肾上腺手术后引起的感染。
症状
肾周围炎的症状包括:
- 腰痛:单侧明显的腰痛和压痛。
- 发热:恶寒、发热,血白细胞升高。
- 肾区压痛和叩击痛:肾区有明显压痛和叩击痛。
- 腹部肿块:个别病人可在腹部触到肿块。
- 全身中毒症状:形成脓肿后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等。
- 腰大肌刺激症状:感染易沿腰大肌蔓延扩展,可出现明显的腰大肌刺激症状。
并发症
肾周围炎的并发症包括:
- 肾周围脓肿:若延误治疗,可形成脓肿。
- 支气管瘘:脓肿向上穿过横膈进入胸腔形成支气管瘘。
- 肾积水:脓肿压迫输尿管可导致肾积水。
- 输尿管狭窄:脓肿引流后在愈合过程中,由于纤维组织生长可引起输尿管狭窄。
诊断
肾周围炎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包括:
- 尿常规检查:尿中白细胞增多,脓尿。
- 尿沉渣涂片染色:找到细菌。
- 尿细菌培养:找到细菌。
-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 血沉:增快。
- X线检查:腹部平片示脊柱弯向患侧,腰大肌及肾影模糊。
- B超:可显示肾周有低回声肿块,具有不整齐的壁,有时呈多房性。
- CT:可显示肾周软组织块,中心CT值0~20Hu,具有一个炎性的壁层,增强后壁层被强化。
治疗
肾周围炎的治疗包括:
- 抗生素治疗:早期肾周围炎在脓肿未形成前,及时应用合适的抗生素\cite{web_22}。
- 局部理疗:如热敷等。
- 穿刺引流或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做穿刺引流或切开引流。
- 肾切除术:患肾功能受损严重或功能丧失时,可行肾切除术。
预后
肾周围炎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并治疗,预后良好;若延误诊断和治疗,预后欠佳,病死率可高达57%。
预防
预防肾周围炎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对于有泌尿系疾病史的人群。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