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是一种以反复血栓形成、妊娠并发症及持续抗磷脂抗体阳性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下是其关键信息整理:
一、基本特征
- 核心表现: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脑卒中)及妊娠相关并发症(如复发性流产、胎盘早剥)。
- 免疫机制:患者体内产生抗磷脂抗体(如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等),攻击磷脂结合蛋白(如β2糖蛋白Ⅰ),干扰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二、临床表现
- 血栓形成
- 可累及全身血管,静脉血栓更常见(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
- 部分患者出现少见部位血栓或恶性APS(短期内广泛血栓形成)。
- 妊娠并发症
- 妊娠中后期流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
- 其他症状
- 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皮肤网状青斑等。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 遗传与环境因素:可能与基因易感性、感染或药物等环境诱因共同作用。
- 病理机制:抗磷脂抗体通过抑制抗凝蛋白(如蛋白C)、激活血小板及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标准:需同时满足临床事件(血栓或妊娠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测(间隔12周两次抗磷脂抗体阳性)。
- 治疗方案:
- 长期抗凝治疗(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复发。
- 妊娠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降低流产风险。
五、预后与管理
- 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但需终身监测血栓风险。
- 避免吸烟、久坐等血栓诱发因素,定期随访调整用药。
注:该病可单独发生(原发性APS)或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两者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