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萎缩的定义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态学改变,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它是视神经病损的最终结果,表现为视神经纤维的变性和消失,传导功能障碍,出现视野变化,视力减退并丧失。
病因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 球后视神经炎
-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如Leber病)
- 眶内肿瘤压迫
- 外伤
- 神经毒素等
-
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 视乳头炎
- 视乳头水肿
- 视网膜脉络膜炎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 奎宁中毒
-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
- 青光眼等
-
颅内病变:
- 颅内炎症(如结核性脑膜炎或视交叉蛛网膜炎)
- 颅内肿瘤导致的颅内压升高等
临床表现
视神经萎缩的主要表现包括:
- 视力减退:患者可能会感到视物模糊或不清,随着病情的进展,视力减退可能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失明。
- 视盘呈灰白色或苍白:这是视神经萎缩的特征性改变。
- 视野缩小:患者可能会发现视野范围逐渐缩小,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色觉障碍,表现为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或丧失。
- 其他症状:如瞳孔反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等。
检查
视神经萎缩的检查主要包括:
- 视力和视野检查:评估患者的视力状况和视野受损的范围和类型。
- 眼底检查:直接观察视神经乳头的颜色、形态和边界,这是了解视神经萎缩特征性改变的重要手段。
- 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视网膜电图、眼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等,这些检查能客观评估视神经的功能。
- 影像学检查:头颅和眼眶的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查颅内或眶内的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导致视神经萎缩的原因。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视神经萎缩的诊断。
治疗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主要包括:
- 病因治疗: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其原发疾病。
- 药物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ATP及辅酶A等,血管扩张药及活血化淤药类如菸酸、地巴唑、维生素E、维脑路通、复方丹参等。
- 手术治疗:如青光眼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可通过手术治疗降低眼压水平,减轻对视神经的压迫。
- 其他治疗:如高压氧、体外反搏穴位注射654-2等。
视神经萎缩虽然不能彻底治愈,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