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定义与特征
胃下垂是一种胃部位置异常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骨盆两侧最高点连线)水平。正常胃部依靠韧带、腹肌及膈肌支撑,当这些结构松弛或功能减弱时,胃因重力作用发生下垂移位。
病因与高危人群
- 体质因素:
- 体型瘦长、皮下脂肪少、肌肉薄弱者,腹壁松弛导致支撑力不足;
- 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者,腹肌张力下降。
- 生理因素:
- 经产妇因妊娠导致腹壁肌肉和韧带松弛;
- 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者,内脏平滑肌张力低下。
- 生活习惯:
- 暴饮暴食、长期腹压增高等加重胃负担的行为。
典型症状
- 消化系统症状:
- 腹胀、上腹压迫感(餐后加重);
- 嗳气、恶心、呕吐(尤其进食过量后);
- 便秘(因胃肠蠕动减慢)。
- 全身症状:
- 持续性隐痛(与食量和体位相关);
- 消瘦、乏力(长期消化不良导致营养吸收障碍)。
- 神经精神症状:
- 焦虑、失眠(长期不适引发心理负担)。
诊断与分型
- 诊断依据:
X线钡餐造影显示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胃呈长钩形或无张力型。 - 分型标准:
- 轻度: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1.0~5.0cm;
- 中度:低于5.1~10.0cm;
- 重度:低于10.1cm以上。
治疗与日常管理
- 保守治疗:
- 饮食调整: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增加易消化食物(如粥类);
- 药物治疗:使用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缓解腹胀、便秘。
- 运动锻炼:
- 增强腹肌力量(如平板支撑、仰卧起坐),改善胃部支撑。
- 手术治疗:
- 仅用于严重病例(如胃大部分切除术)。
小结
胃下垂以胃部位置下移为核心特征,多发于瘦弱体型及腹肌松弛人群。症状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为主,需结合影像学确诊。治疗以调整生活习惯和增强腹肌为主,预后一般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