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二指肠溃疡?
定义: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十二指肠部位的肠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及胃蛋白酶消化,而造成的炎性溃疡。它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之一,常表现为空腹痛、饥饿痛。
发病部位: 十二指肠与胃相连,是食物从胃中出来的下一站,胃酸及胃蛋白酶容易囤积在十二指肠球部(至胃至十二指肠入口处),所以十二指肠更容易受到刺激,发生溃疡。
发病特点
-
主要临床表现:
- 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 疼痛节律性: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
-
慢性过程:
- 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
发作周期性:
- 与缓解期相互交替。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现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
发作季节性:
- 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病因
-
胃酸分泌异常:
- 如果病人分泌较多胃酸,会对黏膜造成侵蚀,增加患有溃疡的几率。
-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
- 是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是胃病的一个致病菌,主要定植在胃黏膜内,会导致胃黏膜出现病变,同时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导致十二指肠酸负荷过重而出现十二指肠溃疡。
-
药物因素:
-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病人,容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
遗传因素:
- 有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也存在遗传易感性。
-
诱发因素:
- 大量饮酒、长期吸烟、应激等,也是诱发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原因。
治疗
-
药物治疗:
- 抑制胃酸分泌药:如H2受体拮抗剂(H2-RA)及质子泵抑制剂(PPI)。
- 黏膜保护剂:与抑制胃酸药联用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
-
手术治疗:
- 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中医治疗:
- 根据中医理论,采用中药调理身体,改善症状。
预防和改善
-
改善生活习惯:
- 避免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 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
-
饮食调理:
-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
-
避免滥用药物:
- 避免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
定期体检:
-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