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慢性肺部疾病或胸廓结构异常引发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以下为疾病的核心特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基础疾病
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也可由严重胸廓畸形(如脊柱侧弯)或肺血管病变引起。 - 病理机制
长期缺氧导致肺血管收缩和重塑,肺循环阻力增加,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因长期超负荷逐渐肥大、扩张,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
二、临床表现
- 代偿期(早期)
以原发肺部疾病症状为主,如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乏力等。 - 失代偿期(晚期)
- 呼吸衰竭:严重呼吸困难、发绀、意识模糊等;
- 右心衰竭: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等。
三、诊断方法
- 体征检查: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
- 辅助检查
- 影像学:X线显示肺动脉高压征象,超声心动图可见右心室肥大;
- 心电图:提示右心室肥厚或劳损;
- 动脉血气分析:评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程度。
四、治疗与管理
- 治疗原则
以控制原发疾病、改善呼吸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为主,需终身治疗。 - 具体措施
- 药物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气管舒张剂(改善通气)、利尿剂(减轻水肿)等;
- 氧疗:长期家庭氧疗可缓解缺氧症状;
- 支持治疗:呼吸功能锻炼、营养支持等。
五、并发症与预后
- 常见并发症
包括肺性脑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预后
多数患者预后不良,反复急性加重会加速病情进展,但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恶化。
六、预防建议
- 戒烟并避免接触有害气体或粉尘;
- 积极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呼吸道感染;
- 定期随访监测心肺功能。
通过综合管理原发病和心肺功能,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急性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