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的诊断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具体如下:
一、临床特征
-
发病年龄
多数患者为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4-15岁常见),偶见婴儿或成年后发病。 -
核心神经系统症状
- 进行性共济失调:首发症状为步态不稳(下肢→上肢)、意向性震颤、闭目难立征阳性。
- 深感觉障碍:振动觉、位置觉减退或消失,痛温觉通常保留。
- 反射异常:早期膝腱反射和踝反射消失,后期可能出现锥体束征(如伸性跖反射)。
- 构音障碍:暴发性语言或发音缓慢、含糊。
-
非神经系统表现
- 骨骼畸形:弓形足、脊柱侧凸(可进展为严重脊柱后侧凸)。
- 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室肥大,晚期可致心力衰竭。
- 其他:糖尿病、视神经萎缩、眼球震颤等。
二、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基因检测:FRDA基因1号内含子GAA重复次数>66次(确诊依据)。
-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显示T波倒置、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肥大。
-
影像学检查
- MRI:脊髓变细(胸段显著),小脑萎缩少见。
- X线:脊柱或骨骼畸形(如弓形足、脊柱侧凸)。
-
神经电生理
- 视觉诱发电位波幅降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三、诊断标准整合
-
确诊条件
- 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进行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腱反射消失等);
- 基因检测证实FRDA基因GAA异常扩增。
-
支持诊断的次要条件
- 骨骼畸形、心肌病等非神经系统表现;
- MRI显示脊髓萎缩或X线提示脊柱侧凸。
四、鉴别诊断
需排除其他遗传性共济失调(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结合基因检测及典型脊髓受累特征可区分。
注:诊断需以基因检测为核心依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为支持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