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损害
- 红斑与丘疹:叮咬处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或隆起的小疙瘩,颜色较深且与周围皮肤形成对比。
- 水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水疱,内含清澈或浑浊液体,若搔抓可能引发感染。
- 瘀点与瘀斑:因局部血管渗透性增加,可能出现小红点或片状出血。
-
瘙痒与疼痛
- 剧烈瘙痒:叮咬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持续奇痒,且越抓越痒,可能影响日常活动。
- 疼痛:伴随瘙痒可能出现轻微刺痛,尤其搔抓后加剧。
-
全身症状(少数情况)
- 若对蠓虫毒素过敏,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发热等全身反应,严重时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但较为罕见。
处理建议:
- 立即用肥皂水清洁伤口,冷敷缓解肿胀。
- 避免抓挠,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含糖皮质激素的药膏止痒。
- 若症状严重(如大面积红肿、发热),需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
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使用含合成菊酯的驱蚊剂,并远离潮湿草丛等蠓虫密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