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诊断依据
-
既往手术史
患者多有广泛小肠切除术史(如肠扭转、肠系膜血管疾病、克罗恩病等),这是诊断的重要基础。 -
典型临床表现
- 腹泻:早期最常见症状,与残留肠管长度相关,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 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长期营养吸收不足引起。
- 其他症状:如乏力、皮肤弹性降低、尿量减少等。
二、辅助诊断标准
-
影像学检查
- CT/MRI肠道成像:可准确测量剩余小肠长度,判断肠道形态及病变(如肠管扩张、吻合口狭窄等)。
- 消化道造影:评估肠道吸收功能及结构异常。
- 内镜检查:观察肠道黏膜状态,确认是否存在溃疡、狭窄或回盲瓣缺失。
-
实验室检查
- 血液生化:检测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钙)、贫血、白蛋白降低等。
- 小肠功能测试:如粪脂定量、维生素B12吸收试验等,评估吸收能力。
-
营养状况评估
通过体重、身高、前白蛋白等指标判断营养缺乏程度,需结合肠外营养依赖史(如长期静脉营养支持)。
三、儿童诊断标准
- 剩余小肠长度:
- 普通短肠综合征:<38 cm。
- 超短肠综合征:<15 cm。
- 功能标准:需肠外营养支持>42天,且无法通过口服满足发育需求。
四、国际共识参考
- 成人:剩余有功能小肠长度<200 cm(需结合回盲瓣状态)。
- 儿童:剩余小肠长度<正常均值的25%或<38 cm。
五、鉴别诊断
需排除急慢性胃肠炎、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其他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等。
总结
短肠综合征的诊断需结合手术史、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数据,儿童与成人标准存在差异。早期确诊对制定肠康复治疗或手术方案至关重要。若怀疑相关症状,建议及时至普外科或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