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Sinoatrial Reentry Tachycardia,SART)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电生理检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 症状:患者常表现为阵发性心悸、气促、胸痛、头昏等症状,发作突然,持续时间可短可长,通常为突发突止。
- 诱因:可能由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咖啡因过量等诱发,部分患者无明确诱因。
2. 心电图特征
- 频率:心动过速时心房率通常在100~150次/分钟,平均为130次/分钟。
- P波形态:P波与正常窦性P波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容易被误诊为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 其他特征:
- P′-R间期通常大于0.12秒,小于0.20秒。
- R-P′间期大于P′-R间期。
- 心动过速终止前P′-P′间期可能突然延长。
- 心室率可规则或不规则。
3. 电生理检查
由于体表心电图难以确诊,侵入性电生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 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适时的心房刺激可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且存在明显的诱发窗口。
- 心动周期特征:起搏后间期与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周长)相差不超过30毫秒。
- 折返路径确认:通过观察心动过速诱发后的心房激动顺序,可以确定折返路径是否位于窦房结及其毗邻组织。
4. 鉴别诊断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需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相鉴别。主要依据是:
- 心电图特征:P波形态是否与窦性P波一致。
- 电生理检查:是否能通过心房刺激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以及是否存在明确的诱发窗口。
5. 检查建议
- 体格检查:观察脉搏和心搏是否规则但快速。
- 动态心电图:适用于心动过速持续时间短暂的患者,可捕捉到典型心电图表现。
- 食管电生理检查:用于P波形态变异或难以确认的情况。
- 心内电生理检查:作为确诊的金标准,可明确折返路径。
总结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需要结合症状、典型心电图特征和侵入性电生理检查结果。对于疑似患者,建议尽早进行动态心电图或电生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