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度患者可保守治疗
若瓣膜病变为轻度狭窄或关闭不全(如主动脉瓣开放面积>1cm²,反流量<50%),且未引发心脏扩大、心衰等症状,通常无需手术。此时可通过药物(如利尿剂、抗凝药)控制症状,同时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避免剧烈运动并控制高血压。 -
中重度患者需考虑手术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手术干预:- 瓣膜病变严重:如主动脉瓣狭窄开放面积<1cm²、二尖瓣反流量>40%,或合并房颤、血栓等并发症。
- 症状显著:如活动后呼吸困难、心悸、水肿等心功能不全表现(NYHA分级III-IV级)。
- 心脏结构改变:超声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或心脏扩大,提示心脏代偿功能受损。
-
手术方式选择
- 传统外科手术:适用于复杂病变(如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严重钙化),需开胸并体外循环,但修复或置换效果更持久。
- 介入治疗: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无需开胸,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合高龄、高危患者,但瓣膜寿命较短(约15年),多用于65岁以上人群。
-
特殊情况与禁忌
- 暂缓手术的情况:风湿活动未控制、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未治愈时需推迟手术。
- 瓣膜类型选择:机械瓣需终身抗凝,适合65岁以下患者;生物瓣无需抗凝,但寿命有限,多用于老年人。
总结:轻度瓣膜病可药物观察,中重度需手术,具体需结合瓣膜病变程度、症状、年龄及并发症综合判断。早期干预(如C期)可改善预后,拖延至晚期(D期)则手术风险显著增加。建议及时就医,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