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具体标准如下:
一、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突发性脐周或全腹持续性绞痛,伴阵发性加剧
- 腹泻伴血便(果酱样、暗红或鲜红色血便),无里急后重感
- 恶心呕吐,呕吐物可为血水样或咖啡样
- 发热(38-39℃)、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
-
体格检查
- 腹部膨隆、肠鸣音亢进或减弱
- 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提示腹膜刺激征
二、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1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核左移
-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贫血
-
粪便检查
- 肉眼可见血便或隐血试验强阳性
- 镜下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脓细胞或脱落肠黏膜
-
生化指标
- 乳酸升高(反映组织缺氧/坏死)
- C反应蛋白(CRP)显著增高
- 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代谢性酸中毒
三、影像学检查
-
腹部X线平片
- 小肠局限性积气、扩张,肠间隙增宽
- 气腹征(提示肠穿孔)
-
腹部CT
- 小肠壁节段性增厚、水肿,可见肠壁内气泡影(特征性表现)
- 肠系膜水肿或腹腔积液
-
内镜检查
- 结肠镜或腹腔镜下可见肠黏膜出血、糜烂及坏死灶
四、其他辅助诊断依据
- 病史:起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存在肠道蛔虫感染、营养不良等诱因
-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可能检出产气荚膜杆菌等致病菌
五、鉴别诊断
需与肠梗阻、细菌性痢疾、克罗恩病急性发作、肠套叠等疾病相鉴别
注:诊断过程中需警惕肠穿孔、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避免进行钡剂造影检查以防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