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治疗
-
分型论治
中医将颤证分为五型,需根据证型选择方剂:- 风阳内动证:头晕目眩、耳鸣口苦,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 痰热风动证:痰多色黄、舌红苔腻,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 气血亏虚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选用人参养荣汤加减。
- 阴虚风动证: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用大定风珠加减。
- 阳气虚衰证:畏寒肢冷、舌淡苔白,选用地黄饮子加减。
-
经典方剂与虫类药
- 王新陆教授采用育阴熄风法,常用生熟地、龟板、鳖甲等滋阴潜阳,配伍珍珠母、僵蚕、全蝎等虫类药搜风通络,临床效果显著。
- 刘祖贻国医大师强调温阳息风,重用淫羊藿、菟丝子等补肾阳,辅以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葛根)改善血瘀。
-
针灸与推拿
-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如百会、风池)调节气血,缓解震颤。
- 推拿可舒筋活络,改善肌肉僵硬和疼痛。
二、西医治疗
-
药物控制
- 心室率控制:常用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
- 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并发症,如华法林。
- 转复心律: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术适用于药物无效者。
-
对症治疗
- 针对震颤症状,可选用盐酸苯海索、金刚烷胺等药物。
三、综合调养
-
生活方式
- 饮食:多食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
- 运动:选择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
- 情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
-
定期复查
- 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
- 中西医结合:严重震颤可联合西药(如左旋多巴)控制症状,同时用中药调理体质。
- 个体化治疗:需根据年龄、体质和病情调整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
颤证治疗需“辨证论治+综合调养”,早期以中医调理为主,晚期可中西医结合。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