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观察与药物治疗
对于缺损较小(如膜周部或肌部小缺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儿,可暂不手术,定期通过心脏超声复查(每3-6个月),并监测生长发育、喂养情况及心功能。若合并心力衰竭、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需药物控制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强心药(如地高辛)及血管扩张剂(如卡托普利)。 -
手术治疗
- 开胸修补术:适用于缺损较大、症状严重(如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患儿。手术视野清晰,可彻底修补缺损,术后恢复较快,但存在刀口瘢痕。
- 微创介入封堵术:通过导管植入封堵器,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特定类型缺损(如膜周部缺损)。但需注意封堵器可能损伤心脏传导束或瓣膜,且需长期抗凝治疗。
- 杂交手术:结合开胸与介入技术,适用于复杂病例。
-
新型全降解封堵器技术
福建省儿童医院等机构已开展全降解封堵器介入术,术后半年封堵器可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避免金属异物残留风险,尤其适合伴有主动脉瓣异常的患儿。
治疗选择建议:
- 小型缺损:优先观察,若出现症状或并发症则转为手术。
- 中大型缺损:尽早手术,尤其是影响发育、反复心衰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
- 特殊类型缺损:如干下型缺损易引发瓣膜问题,建议确诊后尽早手术。
预后:多数患儿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生活,但需定期随访心功能及封堵器状态。
建议家长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结合患儿个体情况选择最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