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风诊断标准
一、核心症状
-
便血
- 特点:血色鲜红,多出现在排便前或附着于粪便表面,出血量可多可少,严重者可致贫血。
- 伴随表现:血液可呈喷射状(如“清稀受力,四方飞射”),部分患者伴黏液或血块。
-
腹部症状
- 腹痛: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腹部疼痛,部位不定,可伴肠鸣。
- 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水样便、次数增多)或便秘(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
肛门局部症状
- 肛门坠胀、瘙痒或灼热感。
- 肛门脱垂:肿物脱出或便后无法回纳。
二、伴随症状
- 全身症状:长期便血可致乏力、头晕、心慌等贫血表现;感染时可能出现发热、恶寒、恶心呕吐。
- 消化不良:腹胀、反酸、嗳气等。
三、病因与病机
- 外因:风热、湿热之邪侵袭胃肠,或饮食不节(如嗜食辛辣、饮酒)。
- 内因:情志失调(肝木过旺)、久病体虚或气滞血瘀。
四、鉴别诊断
- 与其他肠道疾病区分:需排除痔疮、肛裂、下消化道出血等西医疾病。
- 中医辨证分型:
- 风热证:便血鲜红、肛门灼热,舌红苔黄。
- 湿热证:便血伴黏液,腹痛肠鸣,舌苔黄腻。
- 气滞血瘀证:便血暗红,腹痛固定,舌质紫暗。
五、辅助诊断依据
- 体格检查:肛门指检、肠镜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贫血)、便潜血试验等。
六、诊断要点总结
需结合典型症状(便血、腹痛)、病因病机(风热/湿热侵袭)及排除其他肠道疾病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