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损伤的处理需根据损伤程度、位置及患者状况综合选择治疗方案,具体方法如下:
一、保守治疗
- 适用条件:轻度损伤(如小范围挫伤或微小裂伤)且无严重胆汁外漏或感染。
- 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静脉补液、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及定期监测肝功能与影像学变化。
二、外科手术
- 直接修复
- 胆管部分裂伤:清创后直接缝合,并放置T管支撑引流,T管保留至少半年以降低狭窄风险。
- 胆管横断或严重缺损:行端端吻合术或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需保证吻合口无张力。
- 胆囊处理
- 胆囊损伤或胆囊管断裂:行胆囊切除术。
三、内镜与介入治疗
- 内镜下治疗(ERCP)
- 用于胆管侧壁瘘或狭窄:通过置入鼻胆管引流或支架扩张狭窄段,促进胆汁引流。
-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
- 适用于胆管梗阻或胆汁外漏:经皮穿刺建立外引流通道,缓解胆汁淤积。
四、特殊情况处理
- 术后胆管狭窄
- 轻中度狭窄:优先选择内镜下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
- 重度狭窄或多次复发:需二次手术重建胆道。
- 合并感染或休克
- 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
五、术后管理
- 营养支持:术后禁食7-10天,逐步过渡至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加重肝胆负担。
- 并发症监测:密切观察胆汁引流量、黄疸及腹腔感染征象,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恢复情况。
六、复杂病例处理
- 肝移植:仅用于广泛胆管损伤合并终末期肝病或反复手术失败的极少数患者。
注: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结合损伤类型、医疗条件及患者个体化因素,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胆道狭窄、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