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确病因与评估
首先需区分生理性或病理性心律失常。生理性(如窦性心律不齐)通常无需干预,病理性则需针对心肌炎、心肌病等原发病治疗。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类型。
2. 药物治疗
• 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胺碘酮)等,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 注意事项:长期用药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血药浓度,避免自行减量或停药。
3. 非药物治疗
• 射频消融术: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上速、室性早搏),通过导管消融异常放电部位根治。4岁以上、体重≥15kg的患儿更适合手术,但需评估血管条件。
• 起搏器植入: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改善晕厥、阿斯发作等症状。
4. 日常护理
•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 饮食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
• 密切观察胸闷、头晕等症状,及时就医。
提示:射频消融术存在血管损伤风险,但儿科技术成熟,并发症较低。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小儿心内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