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溃疡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病因: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幽门螺杆菌可释放细菌型血小板激活因子,促进表面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黏膜缺血等,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屏障;还能分泌、催化游离氨生成的酶和蛋白,裂解胃黏膜糖蛋白,破坏上皮细胞脂蛋白;该菌能产生有生物活性的白细胞三烯和二十碳烯酸,以及促进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上皮脂氧化酯和磷脂上皮细胞脂蛋白上皮细胞脂质膜上的破坏,有利于胃酸直接接触并进入上皮,进而促进溃疡发生。
-
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
- 胃、十二指肠黏膜通过胃黏膜分泌的黏液和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形成一个保护屏障,避免被胃液所消化。当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功能遭到破坏,使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被胃液与胃蛋白酶消化,就会形成溃疡。
-
胃液的消化作用
- 长期、大量研究显示,溃疡病的发病与胃的局部壁组织被胃壁组织自我消化的过程有关。正常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不会被自身的胃液和胃蛋白酶所消化,因为胃黏膜分泌的黏液覆盖于黏膜面,避免与胃液直接接触。但当各种原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造成胃酸对胃壁组织的自我消化作用增强时,就容易形成溃疡。
-
神经及内分泌功能失调
- 精神因素刺激可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亢进,促使胃酸分泌增多。精神过度紧张、忧虑等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胃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通过胃泌素分泌增加进而促使胃酸分泌增多。这些因素都可削弱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促使溃疡形成。
-
遗传因素
- 消化性溃疡在一些家庭中有高发趋势,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其亲属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某些遗传基因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使个体对溃疡的易感性增加。
-
不良生活方式
- 暴饮暴食、进食无规律,喜欢进食腌、熏、烤、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诱发消化性溃疡。烟草中的尼古丁可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促进胃炎、胃溃疡形成。酒精则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长期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引发溃疡。
-
药物因素
-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药物、双膦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的患者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其中,非甾体抗炎药是最常见的导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它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使胃黏膜失去保护,易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损伤。
-
创伤和物理因素
- 放置鼻胃管、剧烈恶心或呕吐、胃内异物、胃食管裂孔疝、胃镜下各种止血技术(如激光、电凝等)、大剂量放射线照射等微创手术均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甚至溃疡。
-
应激状态
- 大手术、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全身性感染、休克等应激状态,以及情绪压抑、精神紧张等心理应激,均会对胃黏膜屏障产生损害,削弱胃壁屏障功能,减少胃壁血流,从而发生应激性溃疡。
消化系统溃疡病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以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