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族链球菌感染属于细菌性感染,本质上是母婴传播问题而非遗传性疾病。其传播机制和预防要点如下:
一、传播机制
-
垂直传播为主
感染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接触传播,新生儿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母体携带的B族链球菌。若母体未接受规范治疗,胎儿感染风险约为10%。 -
非遗传性致病因素
该菌为条件致病菌,正常人群(包括孕妇)携带率约为10%-30%。感染发生与母体免疫力、分娩时细菌数量及胎儿自身抗体水平相关。
二、风险控制措施
-
产前筛查与治疗
- 所有孕妇建议在孕35-37周进行B族链球菌筛查。
- 阳性者需在分娩期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可显著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
分娩方式选择
剖宫产可减少产道接触传播,但需综合评估母婴健康状态。 -
新生儿护理
- 出生后密切观察感染症状(如呼吸异常、发热)。
- 母乳喂养期间注意卫生,避免直接接触母体分泌物。
三、特殊场景处理
- 二胎感染风险:若一胎感染后未规范治疗,二胎仍可能通过相同途径传播;经有效治疗后风险显著降低。
- 无症状携带者:即使母体未出现症状,仍需按指南进行产时预防性治疗。
综上,B族链球菌感染可通过医学干预有效阻断母婴传播,但需依赖规范的产前筛查及治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