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对中国的态度是复杂且矛盾的,既有公开表态的缓和,也有持续施压的行为,整体上不能被视为友好。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公开表态与政策调整
-
部分场合的积极措辞
在访华前,布林肯曾表示中美应“和平共处”,并承认美国与中国“从未脱钩”,还提到双边贸易额创纪录。这些表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氛围,被解读为释放友好信号。
-
承认中国贡献
2025年1月卸任前的采访中,布林肯罕见承认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积极作用,称中国“帮了美国”。这一表述被视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侧面认可。
二、持续施压与对抗行为
-
政策连续性
尽管有公开表态的调整,但美国在供应链、军事等领域对中国的打压并未停止。例如,美加军舰持续穿越台湾海峡,美法菲联合军演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
战略遏制核心
美国仍坚持“竞争而非冲突”的战略定位,通过技术封锁、出口管制等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在俄乌冲突中,布林肯批评中国未站美国一边,进一步加剧对抗。
三、中美关系现状
-
合作领域有限
中美在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债务等少数领域存在合作空间,但难以在核心利益领域达成突破。
-
沟通渠道建设
双方同意保持对话,但美国常以“坦率提出关切”为名,实际仍坚持自身立场。
四、总结
布林肯的态度变化更多体现在策略调整上,而非根本性转变。其公开表态与实际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且美国整体战略仍以竞争为主。从整体来看,布林肯对中国的友好程度有限,其政策仍以遏制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