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IN),又称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或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肾脏疾病。这种疾病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药物、感染、免疫反应、遗传因素及其他系统性疾病等多种因素。
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通常表现为短时间内发生的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伤,并伴有肾功能不全。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
- 药物过敏: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利尿剂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这类情况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特别是在对某些药物产生超敏反应的情况下。
- 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感染也可能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例如,β溶血性链球菌A族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儿童中更为普遍。
-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能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间质,从而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
- 特发性:部分病例病因不明,被归类为特发性急性间质性肾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以及肾小管萎缩,它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有害物质或者慢性疾病的影响所致。主要成因包括:
- 药物与毒物: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镇痛药、环孢素等西药可能会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
- 重金属中毒:铅、镉、锂等重金属中毒也是慢性间质性肾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 代谢异常: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等内源性代谢紊乱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受损。
- 遗传因素:家族性间质性肾炎或多囊肾等遗传性疾病亦可引发此病。
- 其他因素:包括慢性肾盂肾炎、反流性肾病、放射性肾病等都可能是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
无论急性还是慢性间质性肾炎,发病机制均涉及到肾小管间质的损伤过程。急性期主要是由免疫反应介导,而慢性期则更多地涉及纤维化过程。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通常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而在慢性过程中,则更倾向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促进细胞外基质堆积,最终导致间质纤维化。
间质性肾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了解具体的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至关重要。如果怀疑患有间质性肾炎,应尽早咨询医生并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医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