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因其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多种农业类型并存的发展格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河谷农业(主体类型)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但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加之灌溉水源充足,成为主要耕作区。例如雅鲁藏布江谷地(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
二、设施农业与城郊都市农业(补充类型)
- 设施农业:通过温室大棚技术克服高寒限制,扩大蔬菜、瓜果种植规模。例如拉萨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的337栋温室大棚,推动蔬菜自给率达80%。
- 城郊农业:依托城市需求,发展果蔬种植和现代示范园区,保障本地市场供应。
三、特色种植业
高原特色作物如茶叶、油菜等逐渐形成规模。例如墨脱县通过茶产业带动竹编、林果等产业,并促进文旅融合。西藏还通过良种选育提升青稞、油菜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高寒牧区畜牧业
畜牧业是传统支柱产业,以牦牛、藏绵羊等耐寒畜种为主,适应高原低温、缺氧环境,形成“高寒牧区”特色。
五、高原立体农业结构
根据海拔差异分层布局:
- 河谷地带发展种植业;
- 中高海拔区域以畜牧业为主;
- 局部区域结合林业、手工业(如竹编)等延伸产业链。
总结
西藏农业以河谷农业为核心,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业为拓展,畜牧业为基础,形成高寒环境下的复合型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