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其地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以下是关于宿州这个地名的历史由来:
-
古代起源
- 宿国故地:夏、商、周时期,今宿州境内就有多个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如徐夷、淮夷等。春秋战国时期,此地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其中,宿国是西周初71诸侯国之一,为伏羲风姓后人的诸侯国,本在山东,后迁到宿州宿迁一带。秦朝一统后,此地分属泗水郡、砀郡,置有符离县、蕲县等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革砀郡为梁国,设砀县。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砀县为节砀县,改符离县为符合县,不久复原称。更始帝更始三年(23年),封刘秀为萧王。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迁梁国于下邑,砀县属之。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析沛国置谯郡,以竹邑、相城、符离等县属沛国,以铚县、蕲县等县属谯郡。
- 地名沿革:唐朝之前,这里是“宿国”所在地。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为掌控大运河漕运,确保王朝生存命脉,将原属徐州的符离、蕲县,原属泗州的虹县合并为州,因该地域古属“宿国”之地,故取名“宿州”,治埇桥镇。这是“宿州”这一名称的正式由来。
-
近代变迁
- 民国时期:1912年,民国肇建,改宿州为宿县,与灵璧县均属安徽省。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1932年,萧县、砀山属江苏省铜山行政督察区,宿县、灵璧县、泗县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 建国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宿州市辖区属皖北行政公署宿县专区,专员公署驻宿县城。此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98年12月,撤销原宿县地区,设立省辖宿州市。
总的来说,宿州这一地名经历了从古代的宿国到近现代的宿县再到当代的宿州市的变迁过程,其命名与历史上的地理区域、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