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床位使用情况在不同时间段和科室之间存在差异。以下是对其床位紧张现状、原因及缓解措施的详细分析。
床位紧张现状
总体床位数量
截至2024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开放床位2468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年门急诊量达383万人次,出院患者9.2万人次,手术5.9万台。
儿科床位紧张情况
2024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外科由原急诊楼8楼迁至新址——第三住院楼4楼B区,新病房的启用极大缓解了床位紧张的状况。迁新址后,儿外科病区由原来的10张床位增加至21张床位,并设有单间、双人间、三人间。
急诊科床位紧张情况
2024年1月,天津市泰达医院和天津市第三医院因床位紧张未能收治一位因呕血而病情严重的患者,该患者被转至天津市总医院急诊科,但因床位紧张只能在急诊科输液,不能医保报销。
床位紧张的原因
季节性因素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轮番来袭,导致儿科门急诊每日接诊量激增,儿科基本每天都维持在满床的状态。
疫情影响
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积极响应医院号召,扩充急危重症病床数量,但面对就诊人数激增,科室全体医务人员坚守岗位,床位使用率迅速提升。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一线城市的医疗资源供不应求,而一些地区或二级医院的病床并不紧缺。医疗服务中的后续康复服务有限,导致不少病人在手术后只能依旧挤在住院部。
缓解床位紧张的措施
扩建和改造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计划对鞍山西道440号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涉及健康管理中心、业务用房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和设施水平。医院还计划新建一所门急诊综合楼,以缓解医院门急诊用房瓶颈,提升医院急危重症综合救治水平。
预住院制度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19年开始运行住院准备服务,患者在进入病区前,先在“住院服务中心”完成相应的检查、检验,进入病区可直接开展手术或者治疗,从而节省患者住院后无效等待时间。
智能住院服务系统
医院启动了智能住院服务系统,整合了信息管理、财务、护理、医务、医保、后勤等多个部门,实现了微信、支付宝、银联刷卡、POS、现金等多种方式的支付和信息服务,大大提高了住院患者就医体验。
未来展望
医疗资源扩容
根据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天津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将从4.36张增加到5.5张,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天津市将新建、改扩建一批医院,涉及多个医院项目,旨在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床位紧张问题在不同科室和时间段表现不同。通过扩建和改造、预住院制度、智能住院服务系统等措施,医院正在努力缓解床位紧张的问题。未来,随着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预计床位紧张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