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金时期,呼伦贝尔地区的名称和归属经历了一些变化。
辽朝时期
在辽朝时期,呼伦贝尔地区主要被乌古部和敌烈部占据。辽朝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设立了乌古敌烈统军司来管辖乌古部和敌烈部。
- 乌古部:主要活动在海拉尔河、乌尔逊河、呼伦湖及克鲁伦河下游地区。
- 敌烈部:主要活动在乌古部的西部。
辽朝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了一些边防城,作为军政统治的据点。这些城郭通常位于军事要冲之地,规模大小不等,建筑形式不一。
金朝时期
金朝取代辽朝后,呼伦贝尔地区仍然被乌古部和敌烈部占据。金朝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采取了以下措施:
- 猛安谋克制度:金朝初期,将女真的军政合一的“猛安(千夫长)谋克(百夫长)”管理体制应用于呼伦贝尔地区。
- 路、招讨司等行政管理机构:后来,金朝又承袭辽制,在各地设路、招讨司等行政管理机构,呼伦贝尔境当时属蒲与路、胡里改路、北京路、东北路,在边陲地区设招讨司管辖呼伦贝尔地区。
金朝在呼伦贝尔地区也修筑了军事防御工事,如金界壕、金长城等,以抵御蒙古诸部的进攻。
总结
在辽金时期,呼伦贝尔地区的名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而是根据不同的部族和行政区划来称呼。在辽朝时期,主要被称为乌古部和敌烈部的活动区域;在金朝时期,则被纳入猛安谋克制度和路、招讨司等行政管理机构的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