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不属于任何盟。以下是关于乌兰察布的详细信息,包括其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乌兰察布的历史沿革
盟的形成
- 清朝康熙年间:乌兰察布盟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由先后归附清廷的蒙古四部六旗首次会盟于四子王旗境内,因地处乌兰察布河而得名。
- 会盟的意义:会盟是部落首领定期或不定期会合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地区间“年会”或“论坛”,组织较为松散,尚未形成一级明确的政府形态。
行政区划调整
- 民国时期:民国三年(1914年),乌兰察布盟六旗属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绥远省管辖。
-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随着绥远省和平解放,乌兰察布区域全部得到解放。1950年,成立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改为乌兰察布盟。
撤盟设市
-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正式撤盟设市,成为乌兰察布市。
乌兰察布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北与锡林郭勒盟毗连,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南接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西连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北与蒙古国接壤。
- 地形地貌:市境山峦起伏,地形多样,北枕蒙古高原,中横阴山山脉,南伸黄土丘陵。中部多山地丘陵,北部低山、丘陵、波状平原相间,南部平滩、盆地、黄丘、沟壑间有。
交通
- 铁路和公路:京包、集二、集通、大准铁路通过境内,京新、二广高速公路在境内纵横相交,208国道和110国道在境内交会,101、102、105、209等省道过境。
- 地理位置优势:乌兰察布市距首都北京240公里,是自治区距离北京最近的盟市,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乌兰察布的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 市辖区和县:乌兰察布市辖1个市辖区(集宁区)、5个县(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4个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和1个县级市(丰镇市)。
- 街道、镇和乡:全市辖13个街道、51个镇、9个苏木、32个乡。
地名含义
“乌兰察布”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口”。
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不属于任何盟。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乌兰察布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在2003年撤盟设市。
乌兰察布市有哪些著名的景点?
乌兰察布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景点:
-
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位于察哈尔右翼中旗,是世界三大高山草甸鲜花草原之一,以其独特的山谷地形和丰富的植被闻名。
-
林胡古塞:坐落于卓资县大榆树乡,是一个集观光、体验、休闲、养老、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
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察右后旗,拥有20多座火山,形成壮丽的火山草原景观。
-
察尔湖:处于群山环抱之中,风景如画,适合春季赏花和观鸟。
-
苏木山森林公园:位于兴和县,是内蒙古最大的人工林场,被誉为“天然氧吧”,适合避暑和徒步。
-
隆盛庄古镇:位于丰镇市与兴和县交界处,是世界非遗项目“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
集宁战役纪念馆:位于集宁区,是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集宁战役的重要场所。
-
岱海旅游区:位于凉城县,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适合戏水、冲浪和沐浴温泉。
乌兰察布市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乌兰察布市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
-
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乌兰察布市地处中温带,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
冬季寒冷漫长: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冬季气温极低,平均气温在-15℃以下,零下20℃以下的严寒日数平均在47—75天。
-
春季干燥多风:春季气温回升快,但降水少,大风日数可达60天,风沙活动频繁。
-
夏季短促湿热:夏季气温适中,平均气温在17—22℃之间,降水集中,多为对流雨。
-
秋季降湿剧烈,霜冻较早:秋季气温迅速下降,降水量减少,霜冻出现较早,南部地区秋霜偏早的几率在20%,北部地区为43%。
-
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之间,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
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5500—6200兆焦/平方米,大于和等于10℃的积温为2228—303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75—3080小时,光照充足。
乌兰察布市在历史上曾经是什么称呼?
乌兰察布市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乌兰察布盟”。这一名称起源于清朝初期的会盟制度。1633年,蒙古族四子王、茂明安等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四子王旗境内的乌兰察布河畔,因此得名“乌兰察布盟”。
在清朝康熙年间,乌兰察布盟正式形成,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重要行政区域。1949年后,乌兰察布盟辖有四子王、达尔罕、茂明安等六个旗。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撤盟设市,正式成立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