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里程碑。以下将详细解答这一问题,并探讨相关背景和影响。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时间
1992年
- 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992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要求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但疫苗和接种费用由家长支付。
- 推广接种:同年,全国范围内推广乙肝疫苗接种,逐步建立起乙肝疫苗的免疫屏障。
2002年
- 正式纳入计划免疫:2002年,乙肝疫苗被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所有适龄儿童免费提供乙肝疫苗,允许收取少量的接种服务费。
- 全面免费接种:2005年6月起,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免费,不再收取接种服务费。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背景和影响
背景
- 乙肝的高发病率:在乙肝疫苗普及之前,中国是乙肝高发国家,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9.75%。
- 公共卫生需求:乙肝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的有效手段。
影响
- 显著降低感染率:自2002年起,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显著下降。2014年,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降至0.32%。
- 推动公共卫生政策:乙肝疫苗的普及促进了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完善,推动了免疫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乙肝疫苗的历史发展和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
- 血源性疫苗:1985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血源性乙肝疫苗通过审评,开始批量生产,并在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广。
- 基因工程疫苗:1995年,重组中华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疫苗上市,随后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也于1996年上市,逐步取代血源性疫苗。
免疫效果
- 高免疫效果:足月新生儿和婴幼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95%以上的人可产生抗体,免疫效果显著。
- 长期保护:乙肝疫苗接种后具有很好的长期保护效果,一般人群无需考虑加强免疫。
乙肝疫苗于1992年开始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并在2002年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所有适龄儿童免费提供乙肝疫苗。这一措施显著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推动了公共卫生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乙肝疫苗的历史发展和技术进步为乙肝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提升。
乙肝疫苗需要接种几针
乙肝疫苗的接种针数因人群而异,以下是不同情况下的接种要求:
-
普通人群: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常规接种程序为0、1和6个月的程序。
-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应在出生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一针,满1月龄后,再按0、1和6个月程序完成3针乙肝疫苗免疫,也就是说共接种4针,但出生后的第一针不计算在内。
-
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例如,对于常规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乙肝疫苗,也就是说这部分人群总共需要接种4到6针。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哪些人群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
新生儿:新生儿是乙肝疫苗接种的首要对象,尤其是出生后24小时内应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
-
婴幼儿:15岁以下的未免疫人群也应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
高风险人群:
- 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包括医务工作者、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救援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
- 存在经皮肤、黏膜和血液暴露风险的人群: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静脉吸毒者等。
- 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性伴为HBsAg阳性者、男同性恋者和多性伴者等。
- 其他高风险人群:包括乙肝以外的其他慢性肝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乙肝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和HIV阳性者等。
乙肝疫苗接种后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乙肝疫苗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反应。以下是详细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
-
局部不良反应:
- 疼痛和触痛:接种后24小时内,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和触痛,通常在2-3天内自行消失。
- 红肿: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轻度至中度的红肿,一般持续1-2天后自行缓解,不需特殊处理。
- 硬结:少数接种者可能出现硬结,通常在1-2个月内自行吸收。
-
全身不良反应:
- 发热:接种后72小时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通常不超过38℃,持续1-2天后自行缓解。
- 乏力、恶心、呕吐、关节痛:这些症状一般较轻微,持续1-2天后自行缓解。
处理措施
-
局部反应:
- 冷敷:早期红肿可用冷敷,减少组织充血。
- 热敷:早期硬结可用干净毛巾热敷,每天数次,每次10-15分钟,帮助消肿。
- 保持清洁: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
-
全身反应:
- 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
- 药物降温:体温高于38℃或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使用退烧药物。
- 休息和饮水:适当休息,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
罕见和极罕见不良反应
- 局部无菌性化脓:需医生处理,可能需抽出脓液或扩创清除坏死组织。
- 过敏反应:如皮疹、阿瑟反应,需抗过敏治疗,严重时需就医。
- 过敏性休克: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