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工业分析测定标准是规范焦炭质量检测的核心技术文件,主要用于评估焦炭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等关键指标。以下是主要内容的综合说明:
一、标准版本与修订
-
现行标准 :GB/T 2001-2013(2014年5月14日正式实施),替代了旧的GB/T 2001-1991版本,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升级。
-
修订内容 :包括术语定义的统一、干燥条件(如温度控制)的标准化、称量精度的提升,以及新增干基挥发分、干基固定碳的计算方法。
二、主要检测项目与方法
-
水分测定
-
采用空气干燥法,试样在170-180℃干燥箱中干燥1小时,通过质量损失计算水分含量。
-
仪器设备要求:智能马弗炉、分析天平(感量0.0001g)等。
-
-
灰分测定
- 采用快速灰化法,试样高温灼烧后称量残留物质量,计算灰分百分比。
-
挥发分测定
- 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试样在950℃下灼烧1小时,测量气体质量损失。
-
固定碳计算
- 通过公式$C_f = \frac{100 - (W + G + V)}{100}$计算,其中$W$为水分、$G$为灰分、$V$为挥发分。
三、适用范围
-
适用于焦炭全水分、空气干燥基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及干基固定碳的计算。
-
覆盖煤炭生产企业质量控制和钢铁冶炼企业原料验收等场景。
四、标准意义
-
行业统一性 :通过术语、方法的规范,确保不同企业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
结果可靠性 :精确的称量设备(0.0001g感量天平)和控温干燥系统保障数据准确性。
-
多维度评估 :新增指标(如干基固定碳)为焦炭质量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五、相关标准补充
- 除上述核心指标外,焦炭工业分析还涉及机械强度(如落下强度)、硫含量、磷含量等专项检测方法,如GB/T 2006-2008(机械强度)、GB/T 34534-2017(全碳/可燃碳/碳酸盐碳)等。
以上标准由全国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炼焦化学分会归口,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等机构参与起草,确保了标准的权威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