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
一、管理制度
-
适用范围
- 疑难病例:入院3天未确诊、涉及多脏器病理异常、高龄合并多科基础疾病等;
- 危重症患者:需多学科协同抢救或涉及多专科急诊手术术前评估;
- 特殊病例:恶性肿瘤、存在医疗纠纷风险、需个性化综合诊疗方案等。
-
申请要求
- 科室初审:主管医师需完成病例资料整理(含检查报告、影像资料等),并经过科内讨论形成初步意见;
- 申请权限:经科主任签字后提交医务科审核,紧急情况下可通过医疗总值班协调;
- 专家资质:受邀专家需为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或科室负责人。
-
会诊组织与责任
- 主持方:由医务科或医疗总值班主持,确保各学科平等参与并充分发表意见;
- 执行监督:医务科负责协调、监督会诊质量,定期汇总分析反馈意见;
- 科室协作:各科室需设专人配合会诊,医技科室(如检验科、影像科)需提供即时技术支持。
-
绩效考核
- 未及时申请会诊或推诿会诊邀请的科室/个人,扣除当月绩效分;
- 申请科室需确保资料完备、汇报清晰,否则追究责任人。
二、会诊流程
-
申请阶段
- 填写《多学科会诊申请单》,明确病情摘要、会诊目的、拟邀科室及专家,提交至医务科;
- 医务科审核后通知相关科室,确定会诊时间、地点。
-
会诊前准备
- 资料提交:患者病历、检查结果、影像资料等需提前送达受邀科室;
- 专家预审:受邀专家需提前查看患者或资料,形成初步诊疗意见。
-
会诊召开
- 流程控制:由申请科室主任或医务科主持,主管医师汇报病例,专家依次提出意见;
- 结论形成:资历最高专家总结归纳,形成书面诊疗方案并签字确认。
-
会诊后执行
- 主管医师需在病历中完整记录会诊意见,并向患者/家属说明方案;
- 执行特殊检查或治疗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 医务科跟踪执行效果,3日内收集《会诊反馈表》并分析改进。
三、特殊情况处理
- 紧急会诊:10分钟内到达现场(如急诊手术、危重抢救);
- 争议病例:由医务科组织二次会诊,必要时邀请院外专家参与。
四、制度目标
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诊疗方案,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风险,提升疑难重症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