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制度的落实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会诊范围与类型:
- 按会诊范围:分为机构内会诊(院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院际会诊)。
- 按病情紧急程度: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急会诊应在收到会诊请求后即刻响应并于 10 分钟内到位,如无法到达应及时反馈并安排其他医师替代执行;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邀请发出后 24 小时内完成。
- 会诊形式:包括院内普通会诊、院内急会诊、院内多学科会诊(含普通多学科会诊及多学科大会诊)、院际专家会诊(含邀请和被邀请)、院际远程(网络)会诊等。
- 具体职责:
- 医务管理部门:审核临床科室提出的全院会诊申请;负责协调全院医疗资源,为患者的救治做好保障工作;参加特殊患者的多学科(大)会诊;参加组织要求的特殊保健对象患者的多学科(大)会诊;参加科室代表性新技术、新业务相关的病历讨论;监督全院会诊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未按要求落实会诊制度的科室及人员进行通报和处罚。
- 申请科室:以电话呼叫、电子会诊申请单等形式发出会诊申请,急会诊必须采用即时通知方式,如电话通知;院内多学科(大)会诊、院际远程(网络)会诊及邀请院外专家会诊须提前 1-2 个工作日向医务管理科提出书面申请,如为前述情况急会诊须提前半天提交申请,特殊情况或突发情况下可即时通知医务管理科;做好会诊的准备工作和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工作。
- 受邀科室:普通会诊、急会诊应由主治及以上资质医师执行;多学科会诊应由副主任及以上资质医师执行,或由科室主任及指定医师进行;受邀会诊医师接到邀请后,需提前了解患者病情等情况,为多学科会诊进行充分准备。
- 会诊相关医疗文书:
- 《院内多学科(大)会诊申请书》:须详细填写患者病史、查体情况、辅助检查结果、会诊目的、会诊时间、地点、邀请会诊科室及专家信息等。
- 《院内多学科(大)会诊记录单》:详细记录讨论意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参会人员、发言内容、总结意见、受邀会诊医师及申请科室主任签字等。
- 《院际远程会诊申请书》:详细写明患者病史、查体情况、辅助检查结果、会诊目的、拟申请会诊医院或相关医师 / 学科专业等。
- 《邀请院外专家会诊申请书》:详细写明患者病史、查体情况、辅助检查结果、会诊目的、拟申请会诊医院或相关医师 / 学科专业等。
- 会诊要求:会诊工作为重要医疗行为,会诊相关科室应认真严肃对待会诊的发起及实施,会诊时由邀请与受邀双方医师(组)共同参与,须认真沟通讨论,产生的意见应中肯和具有可行性。
不同医疗机构可能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会诊制度的落实内容进行细化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