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十段线的由来与历史上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确认和疆域划分密切相关,其演变历程如下:
- 中法《续议界务专条》划定起点:1887 年 6 月 26 日,中法两国签订《续议界务专条》,划定了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边境线。该条约规定,中越海上边界以东经 108 度零 2 分线向南垂直接划,此线以东的海中各岛归中国,以西归越南。这成为中国南海疆域线的起点,也从国际法角度认定了南海诸岛属于中国。
- 南海疆域线雏形出现:1934 年 12 月 21 日,国民政府相关委员会审定了中国南沙各岛礁中英文岛名,公布 “我国南海诸岛各岛屿中英地名对照表”。1935 年 3 月 22 日,委员会决定绘制政区疆域各图时必须画出南海诸岛。1935 年 4 月,该委员会出版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首次确定中国南海最南的疆域线至北纬 4 度附近的曾母滩(1947 年更名为曾母暗沙),并将南海诸岛明确分成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即今中沙群岛)、团沙群岛(即今南沙群岛)。1936 年白眉初编绘《中华建设新图》,获准收录《中国南海各岛屿图》,出现了中国地图上最早的南海疆域线 ——U 形实线,这是南海疆域九段线的雏形。
- 十一段线的确定:1947 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重新审定了 172 个南海诸岛地名,并正式对外公告,同时绘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标注了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 4 个群岛,以南海地形为参照物,在南海上划出了 11 条断续线,最南端标在北纬 4 度附近,这就是 “十一段线”。1948 年 2 月,内政部公开发行《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并附《南海诸岛位置图》,向国际社会正式宣布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当时,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得到国际法认可,周边国家及国际社会均未提出异议。
- 九段线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南海十一段线的主权范围。1953 年,中国与越南进行海上边界重新划分,去掉了北部湾(海南岛以西)中越之间的 2 段线,十一段线变成了九段线。此后,中国对南海九段线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 十段线的出现:2014 年 6 月,中国出版了新的官方地图,由 “横版” 变成 “竖版”,南海诸岛不再以插图形式存在,在台湾岛以东增加了一条线,南海海域国界也由九段线变成十段线。实际上,第十条断续线位于我国东海、台湾省以东的海域,主要是强调中国对台湾地区的主权,与南海本身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