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的定义和目的
MPA,即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旨在评估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确保金融体系在面对各种风险时能够保持稳健运行。它不仅关注传统的信贷风险,还关注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他潜在风险。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义为利用审慎工具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程度。
MPA的主要构成和评估指标
MPA体系主要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广义信贷(包括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也被纳入评估范围,以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MPA的评估对象
MPA的评估对象分为三类: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和普通机构(CFIs)。不同类型的机构由不同的测算机构进行测算。
MPA的评估频率和结果运用
MPA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评估结果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有重要影响,评估结果较差的机构可能会面临监管制约,如资本补充要求、业务限制等。
MPA的实施背景和意义
MPA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提升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效率,更好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同时更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MPA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