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手术后判断腮漏的关键在于观察瘘口分泌物和进食反应。典型表现为皮肤瘘口溢出清亮涎液(感染时为混浊液体),且进食时流量明显增加,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局部皮肤增厚或湿疹。以下是具体判断方法和注意事项:
-
临床表现
术后若发现手术区域皮肤存在点状瘘管口,并有持续性清亮液体渗出(类似唾液),尤其在咀嚼或进食时流量骤增,需高度怀疑腮漏。若分泌物变混浊或伴红肿热痛,提示可能继发感染。反复渗液还可能导致周围皮肤粗糙、湿疹样变。 -
动态观察时间窗
术后3周是判断腮漏的关键期。若此期间未出现异常分泌物,通常可排除腮漏风险。但需注意加压包扎是否规范(需持续3周)以及是否配合使用抑制唾液分泌的药物(如阿托品)。 -
医学检查手段
- 亚甲蓝试验:医生向腮腺导管注入亚甲蓝,若染料从皮肤瘘口溢出即可确诊。
- 影像学检查:瘘管造影或CT可显示瘘管走向,造影剂外溢是明确证据;超声有助于定位瘘管位置。
-
继发症状提示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局部压痛或耳周麻木感,这些症状结合瘘口表现可辅助判断。但需与术后普通肿胀或神经损伤区分。
总结:腮漏的早期识别对预后至关重要。术后应严格遵循医嘱加压包扎、避免刺激性饮食,并密切观察切口变化。若出现进食相关性涎液渗出或皮肤异常,需立即就医干预,以防瘘管慢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