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是一种起源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下是对胆囊癌的详细介绍:
-
发病原因
- 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主要病因之一,特别是直径大于3厘米的结石。胆囊结石可继发慢性胆囊炎,导致胆囊黏膜反复炎症刺激,且结石越大,继发胆囊癌的概率越高。
- 特殊类型的胆囊病变,如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壁钙化等,也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 胆囊结石的形成具有遗传易感性,胆固醇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质G5/G8调控基因变异是胆囊结石最常见的遗传危险因素,因此有胆囊结石家族史或胆囊癌家族史的人群,胆囊癌发病的风险相应增高。
- 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可导致胰液逆流人胆囊,引起恶变,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状癌。
- 胆囊息肉中约60%为假性息肉,无癌变可能,但少数大于10毫米或存在危险因素时,容易出现癌变导致胆囊癌。
-
临床表现
-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 黄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是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胆管梗阻所致。
- 部分患者可在右上腹部触摸到包块,提示病程已经进入进展期或晚期。
-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还可能出现纳差、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胆管炎、低热、腹水等症状。
-
诊断方法
- 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是首选检查方法。内镜超声用高频率探头仅隔着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能进一步提高胆囊癌的检出率。
- CT检查准确率较高,可显示胆囊壁的增厚、腔内肿块等情况,并能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脏器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 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3%-90%,但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
- 细胞学检查可直接取活检或抽取胆汁查找癌细胞,但阳性率不高,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 肿瘤标记物如CEA、CA19-9等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
治疗方式
- 根治性手术是胆囊癌治疗的首选确定性方法,早期胆囊癌患者通过单纯胆囊切除术往往可达到根治效果;中期胆囊癌患者需扩大切除范围;晚期胆囊癌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可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
- 化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的化疗方案。
- 放疗包括术前、术中、腔内放疗和未行手术的姑息性放疗等,适用于分期较早但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 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胆囊癌患者,可行胆道引流等介入疗法以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胆囊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