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病患者长期食用葫芦可能存在较大健康风险,尤其是苦葫芦中的葫芦素可能加重肝脏和肾脏负担,并诱发严重中毒症状。
葫芦在正常情况下属于低毒可食用蔬菜,但长期摄入需警惕两点风险。一是苦葫芦因环境压力(如干旱、病虫害)或基因突变,含有高浓度葫芦素,这种天然毒素会损伤肝细胞与肾小管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肾功能衰竭,甚至引发肝肾综合征。据研究,葫芦素摄入后可能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长期慢性暴露在低浓度毒素下,可能增加癌症风险。二是部分遗传病患者(如IgA肾病患者)存在代谢能力减弱或解毒机制异常的情况,长期食用葫芦(尤其是未充分筛选苦味的品种)会加重本就脆弱的肝肾代谢压力,可能促使基础疾病恶化。
为安全起见,建议遗传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严格筛选食材来源,优先选择色泽均匀、无异味的甜葫芦。烹饪前需用舌尖尝试苦味,发现苦味立即丢弃。一旦误食苦葫芦出现恶心、头晕或腹痛症状,应立即就医,目前临床尚无针对葫芦素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苦丝瓜、苦冬瓜等近缘品种同样含葫芦素,需同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