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易疲劳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主要与气温变化影响代谢速率、昼夜节律短暂失衡、保暖消耗额外体能及季节性情绪波动有关。若疲劳持续超两周或伴随低烧、关节疼痛,需警惕免疫力异常或慢性疾病。
气温骤降时,人体为维持恒温会加速代谢产热,短期内增加能量消耗,导致疲倦感。此时基础代谢率可能上升10%-15%,如同持续低强度运动。秋冬光照减少会抑制血清素分泌,扰乱睡眠周期,间接引发日间困乏。补充富含B族维生素和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坚果,可缓解能量供给不足的问题。
寒冷刺激促使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心脏负荷加重易产生疲惫。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保持体温恒定,降低身体调节负担。午后晒背15分钟能有效促进维生素D合成,调节神经肌肉功能。出现异常疲惫时,应先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等隐匿性疾病,而非单纯归因于气候。
日常通过热水泡脚加速血液循环、使用加湿器维持45%-60%空气湿度,可显著改善寒冷期的身体适应性。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疲劳仍无缓解,应及时进行血常规和激素水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