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时节防止热射病的关键在于提前适应温差、科学补水及合理调节环境温度。尽管回寒天气气温波动大,但高温高湿环境仍可能引发热射病,需通过主动热适应、避免骤冷骤热、加强水分和电解质补充等措施综合预防。
- 主动热适应:通过渐进式暴露于温热环境(如每天增加10分钟户外活动),帮助身体建立热耐受能力,减少突然高温下的不适风险。回寒期间若遇气温回升,需特别注意逐步增加活动强度。
- 科学补水补盐: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0.5-1升,避免单纯饮水导致电解质失衡。回寒时易忽略出汗,需观察尿色(浅黄为佳)判断补水是否充足。
- 环境温度调节: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时,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外出时穿戴透气衣物,并随身携带冰袋、湿毛巾等降温工具。
- 关注高危时段与人群:正午至下午3点紫外线最强,应减少户外停留;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儿童需额外注意体征变化,如头晕、心慌等需立即休息降温。
- 急救准备:学习热射病早期症状(如发热、意识模糊),掌握快速降温方法(冷水浸泡、冰敷大动脉部位),并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
回寒天气防热射病需兼顾“防寒”与“防暑”,通过适应性训练和科学管理降低风险。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