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时预防抽搐的关键在于控制体温骤升、保持环境适宜,并采取科学的物理降温措施。婴幼儿、老人及体质虚弱者是高发人群,需特别关注体温变化与补水。避免酒精擦拭、过度包裹等错误方法,优先选择温水浴、退热贴等安全方式,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 物理降温需温和渐进: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或直接洗温水浴。冰敷仅限额头,避免全身使用导致寒战。退热贴可辅助降温,但需避开眼周及伤口。
- 药物降温把握时机:有抽搐史者体温达38℃即可服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无病史者可待38.5℃再用药。注意用药间隔,避免过量。
- 环境与衣着调节:室温维持在24-26℃,减少被褥覆盖,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空调直吹,可配合风扇促进空气流通。
- 补液与营养支持:少量多次饮用温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避免脱水。发热期间饮食清淡,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摄入。
- 原发病因管理:及时治疗感染(如呼吸道疾病),疫苗接种可降低感染性发热风险。复杂型热性惊厥需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用药。
若抽搐已发生,应侧卧防窒息,清理口腔分泌物,记录发作时长,5分钟内未缓解立即送医。预防的核心是避免体温急剧波动,而非单纯追求降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