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预防热衰竭的关键在于调节环境湿度、科学补水、合理着装及避免高温高湿叠加伤害。 梅雨季的高湿环境会抑制汗液蒸发,导致体温调节失衡,重点需警惕“闷热型中暑”,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以下分点详解预防措施:
-
主动补水,平衡电解质
梅雨天出汗量虽少,但隐性失水严重。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ml温水,可搭配淡盐水或含钾、镁的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防低钠血症。西瓜、黄瓜等含水量超90%的蔬果可辅助补水。 -
穿透气衣物,优先选速干材质
棉质衣物吸湿后易黏附皮肤,阻碍散热。推荐穿着聚酯纤维等速干面料,搭配宽松剪裁。外出时佩戴透气遮阳帽,避免深色衣物吸热。 -
巧用除湿设备,改善室内环境
空调除湿模式设定在60%以下湿度,或使用除湿机降低空气含水量。若无法使用设备,可放置竹炭包吸附潮气,同时开窗通风(避开正午高温时段)。 -
分时段活动,警惕“假凉爽”陷阱
早晨10点前及傍晚5点后湿度较低,适合短时户外活动。阴雨天若气温超30℃且无风,需按高温预警对待,减少体力消耗。室内久坐者建议每30分钟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
饮食清淡,补充优质蛋白
减少油炸、辛辣食物摄入,增加绿豆汤、冬瓜汤等利湿食谱。每日保证鸡蛋、鱼虾或豆制品摄入,预防肌肉痉挛。冷饮需适量,避免刺激肠胃引发脱水。 -
识别早期症状,快速应急处理
若出现头晕伴皮肤黏冷、恶心但无呕吐、注意力涣散等表现,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动脉部位。切勿服用退烧药,避免酒精擦拭。
梅雨季防热衰竭需“湿度温度双监控”,建议在手机中添加温湿度指数小组件。特殊人群可随身携带便携式电子体温计,腋温超过37.5℃即需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