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不知名的狗抓咬后必须立即用饮用水或流动清水彻底清洗伤口,这是降低狂犬病和细菌感染风险的关键第一步。清洗时间需持续15分钟以上,配合肥皂水交替使用可提升消毒效果,若伤口较深需配合生理盐水冲洗。
-
清洗步骤与原理
用饮用水冲洗时保持水流冲击力,借助物理冲刷清除动物唾液中的病毒和细菌。肥皂水中的碱性成分可破坏病毒脂质包膜,建议每冲洗5分钟涂抹一次肥皂液,形成“冲洗-消毒-再冲洗”的循环流程。特殊情况下若无肥皂,持续清水冲洗仍优于不作处理。 -
伤口处理禁忌
避免使用酒精或碘酒直接接触开放伤口,以免加速病毒神经移动。挤压排毒时需戴手套,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推挤。覆盖伤口的纱布应保持透气性,捆扎过紧可能影响组织修复。 -
就医评估标准
三类暴露(穿透皮肤或黏膜接触)必须接种免疫球蛋白与疫苗,二级暴露(表皮破损无出血)需24小时内接种疫苗。观察犬只状态时,若10日内动物未死亡可终止后续疫苗注射,但首剂接种不可延迟。 -
特殊情况处理
眼部或口腔黏膜接触动物体液时,需用饮用水反复冲洗并立即就医。野外环境缺乏清洁水源时,可用瓶装水配合衣物过滤杂质,优先保证冲洗时长。糖尿病患者或免疫缺陷人群即使轻微抓痕也应强化处理。
暴露后处理需遵循“清洗-消毒-免疫”三环节,任何环节缺失都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狂犬病致死率接近100%,但规范处置可完全预防,切勿因动物外观健康而延误救治。